作者:主创团·牧青野
“邪修”的风,终于还是刮到了家庭教育中……
最近刷了很多用“邪修”做饭的方法,没想到刷着刷着,就刷到一个孩子用“邪修”,解决父母“太操心、太爱提醒”的方法,看到笑疯:
孩子打开冰箱,拿出饮料,正要关冰箱,家长说:
“记得关好冰箱门!”
孩子正要出门丢垃圾,家长又说:
“记得带好垃圾!”
孩子吃饭,饭菜冒着热气,正要吹凉,家长继续说:
“小心烫!吹凉再吃!”
于是——
孩子要去冰箱拿饮料,专门跑到家长旁边:
“妈,妈,我要开冰箱了呦。”
看妈妈愣了下,孩子继续说:
“妈,妈,你要提醒我关冰箱门呀,别忘了,快点,我等着呢。”
“好……你记得关冰箱门。”
孩子要出门丢垃圾,专门跑过去:
“妈,妈,我要出门了,你要提醒我丢垃圾呀。别忘了,快点,我等着呢。”
“滚!”
孩子要吃饭,饭菜冒着热气:
“妈,妈,我要吃饭了,你得提醒我吹凉再吃。别忘了,快点,我等着呢。
唉?妈,妈,你别走啊……”
不吵架、不理论、不反驳,主打一个“我用你‘爱’我的方式,去‘爱’你”。
虽然这种方法,容易换来父母的“你怎么这么不经说”“我还不是为了你好”“你是不是想挨揍了”……
但也说出了一个真相:
父母的太爱提醒、太爱操心,对孩子可能是一种困扰,对亲子关系更可能是一种消耗。
接下来,我想分享一个我和儿子之间的故事——
最初意识到儿子的内驱力出了问题,是刚放暑假那会:
以往每次放假,我都默认先让他放松一周,之后再写作业。
但这次情况不一样,他下学期升初二,期末考得又不好,所以我想着让他少休息几天。
可我心里这样想,嘴上却不能直接说,毕竟现在的孩子都是顺毛驴,捧着哄着都不一定听话,估计我这扫兴的话一出口,他就得给我尥蹶子。
所以我决定先使用迂回战术:
“我看今年暑假作业有点多哈。”
“感觉你这次的期末成绩,没有发挥出你的实力。”
“我上次看了本书来着,好像说假期不努力,开学就吃力,假期一发力,开学更省力……”
结果一转头,儿子一脸不耐烦地打断我:
“妈,我不是三岁孩子,你想说啥我清楚,不就是想让我少休息,早点写作业,不需要你一遍遍说,我自己的事,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办!”
“你知不知道,我真的很烦你每次说个没完,我不反驳,是因为我知道一和你争,你就会开始诉苦,我忍了很久,早就听烦了!”
“妈,给你说真话吧,我知道我上学期考得不好,我也知道我假期应该多努力,但我不知道为什么,你越说让我好好学,我就越不想学。”
儿子说这话时,态度和口气很不好。
但比起伤心,我更多的是惊讶。
因为一直以来,我都是那种“为了孩子操碎心”的老母亲,虽然有时候确实唠叨些,但这不就是东亚老母亲的常态嘛,刀子嘴豆腐心,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。
可好在这些年的教育类书籍也不是白看的,儿子的话也给我提了个醒,是不是我对他的教育方式真的出了问题?
因为在心理学中认为,父母那些过度提醒,是一种隐藏的“控制式提醒”,可能会产生这几种后果:
打乱孩子的节奏;
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;
让孩子因为抵抗心理,故意想拖延或者直接摆烂。
就像我儿子,我提醒他这次假期不要休息太长时间,应该把更多精力用在查漏补缺,提前冲刺,但他的内心戏可能是:
1、“我和妈妈之前的约定是先玩一周再写作业,我都计划好了这一周要玩什么、玩多久,可她转头又想摧毁这个约定。”
2、“我不是小学生了,我有自己的计划和节奏,但妈妈每次总想打乱它。”
3、“我妈老是提醒我别忘了这个、要做那个,她是我妈,确实做什么都是为了我好,也许我也确实像她暗示的那样,真的不自律、不懂事、有些差劲。”
4、“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,是个男子汉了,我有能力约束自己,我讨厌大人无孔不入的控制欲,但我现在又反抗不了,算了,索性摆烂,装作听不见吧,也许这样,我妈觉得没意思了,就停嘴了。”
所以你看,过度的提醒和老是为孩子操心,最可怕的,是它从不信任孩子——干涉孩子——摧毁孩子,到最后会彻底毁掉孩子的内驱力。
你是否也有过这种体验:
当你在做一件事时,或许一开始没有那么胸有成竹,但你想着还是能试试。
可在你满怀期待、跃跃欲试时,突然蹦出来一个人,对你说:
“你要记得……你要不试试……我觉得你应该……”
你听到这些话时的感受,基本就是孩子面对你的过度提醒和过度操心的感受。
孩子毕竟不是已经撞过无数回南墙的大人,他们理解不了父母那么多的良苦用心。
再说了,我们每个如今“很懂”的大人,谁当年不是经历过无数挫折,才明白了这么多道理。
说到底,我们有时候是把教育的顺序搞反了:
1、操心,不是说“无用的废话”
很喜欢一句话:
“永远不要太操心你的孩子,也不要太操心你的父母,你所有的操心基本上都是白费,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生因果,都要在自己的因果中轮回。”
真正的操心,不是用最“省劲”的方法,复制我们父辈、祖辈的陈旧教育方法,一遍遍说:
“孩子,你要好好读书,好好学习,以后就能找个好工作,结婚生子,爸妈就放心了。”
而是告诉孩子:
“爸妈只告诉你底线和规则,至于其他的,放手去尝试吧。”
“比起成绩和结果,爸妈更想看到的,是你从不放弃、一直努力、相信自己。”
“别怕,别有顾虑,放心向前冲,爸妈永远在你身后支持你。”
2、提醒,不是一遍遍地啰嗦和唠叨
孩子学走路,你担心他摔伤,在他走歪时,轻轻拉一下,在他走不稳时,把他放到安全的地方。
而不是一遍遍提醒:
“慢一点,别急,小心摔,小心碰……”
孩子上小学,你提前用自己当年上学的趣事,教他在学校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,而不是一遍遍说:
“记得要举手,记得要喝水……”
孩子青春期,你可以和他谈理想、谈现实、谈自己走过的歪路,谈孩子的闪光点,你可以以身作则,让孩子看见努力热爱生活的样子,但请不要说:
“你不要玩手机,你要好好学习,你要认真听讲,你要听老师的话。”
教育,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四两拔千斤的事,还需要把握好度。
虽难,但对孩子的未来和一生,有深远的意义。
1、“干涉孩子,先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,还要看帮到什么程度”
说个扎心的案例:
一位女孩,从小被父母富养。
父母为了让她学艺术,天天起早贪黑工作,就差砸锅卖铁。
别人也劝过他们,孩子在艺术上没有太大天分,而且学艺术需要父母足够强的托举。
但他们坚持女儿学艺术可以出人头地。
他们的女儿也以为,自己以后一定能成为父母口中的艺术家。
直到因为自身局限、艺考培训费用、没有好的老师、没有足够准确的信息渠道等原因,最终只能考上一个普通艺校时,女孩彻底崩溃了。
我们做父母的,其实很容易走入同一个误区——
只要我们对孩子操心多一些,付出多一些,他们一定能走上我们希望的那条路。
可正如那句话所说:孩子,是自带剧本而来的。
当我们无法托举孩子一步到位时,不如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信任,让他们去闯一闯自己原本该走的那条路。
虽然有些孩子出生就在罗马,但条条大路也能通罗马。
2、别在担心中,暴露出你的卑微和讨好
一位博主说:
“早上女儿不起床,我拿起桌上iPad一看,果然,从凌晨刷小红书,整整刷了6小时38分钟。
12点半,我继续叫她起床,她没醒,我拉了一下她胳膊,她挥手就打了我一下。
我有些生气,还手打了她一下,她立马跳起,抓起闹钟砸在我身上,我俩来回打了几下,我气得出门,她反手锁上房门。
我愣了会,去炒了她最爱吃的菜,敲门叫她出来。
她吃饭时,嫌弃我米饭放多了水。
我担心她太渴,提醒她再喝点汤,她没喝,转身回了卧室。
我把被打青紫的手递到她面前,她瞥了一眼,没说话。
我帮她设置好番茄钟,叮嘱完后,就出来了。”
看完分享,突然就理解了那句:“你总爱自我感动,就别怪感动不了孩子。”
适度的提醒和操心,是爱;过度的提醒和操心,是纵容。
任何需要父母用卑微和讨好,才能向孩子表达爱的方式,都是对孩子无底线的纵容。
当纵容多了,就别怪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听你的。
因为你只是在一味付出爱,却没有让孩子明白你的底线和规则。
所以,建立好规则,是提醒父母不要付出太多,也是提醒孩子父母不会无底线退让,这才是对父母和孩子彼此最好的约束。
3、“养孩子而已,别太上头”
一位83年的妈妈,说自己养育孩子的几年,经历了从“孩子是我全部的心跳”,到“我把孩子从心脏上撕下来”的心路历程。
以前孩子但凡说一句“别管我”,她立马能通宵刷各种育儿帖子,各种自我PUA自己是不是个好母亲;
为了和孩子打好关系,她经常给孩子写长信,结果被孩子用来垫外卖盒;
她给孩子买了几本青春期心理学书籍,孩子压根一本都没看;
为了和孩子拉近距离,她专门学孩子爱说的口头禅,结果孩子笑话她太假。
直到再一次,她切好水果端到孩子门口,孩子却砰一声关上门,她才突然醒悟——
她把“全部”给了孩子,连自己都不重要了,难怪孩子会嫌“重”。
所以接下来她做了三件事:
把晚餐的三菜一汤换成了自己爱吃的一锅炖,孩子爱不爱吃,她不想再操心;
孩子不好好写作业,只能熬夜补,她直接关灯睡觉,再也不陪着熬;
她的朋友圈背景图,之前是孩子的背影,现在换成了自己大笑的照片。
果然,她变了,孩子也变了:
第2天孩子放学,居然主动问她:“妈妈,你昨晚怎么没查我作业?”
还在吃完饭后主动洗起了碗。
你看,当她把母亲的身份弱化,虽然还是爱着孩子,但不再把孩子当全部,孩子的爱,反而会顺着这点“亲子间隙”慢慢溜进来。
她最后总结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:
“孩子而已,别太上头,上头容易缺氧,缺氧容易发疯。”
是呀,养孩子,也要尊重人性。
俗话说:“上赶着的,不是好买卖。”
为人父母,应该对孩子尽职尽责,可一旦尽职尽责过了头,甚至都没有了自己,那这样的爱,不仅会让孩子不堪重负。
我们自己也总有一天会因为太过委屈,用情感绑架等方式,让孩子还回我们曾付出的、过度的爱。
最后想说:
别太想对孩子的人生负责。
谁在谁的人生中,都不过是一位过客,一段经历。
我们做好自己,先为自己负责。
当我们自己足够强大,就有足够的能量影响孩子,并激发出他们本就拥有的生命潜能。
养育实难,还需自渡。
与诸位父母共勉!
配资658-配资658官网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平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