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,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,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。就此而言,西南石油大学设立光伏人才“订单班”畅通就业渠道,值得大力推广。
近年来,西南石油大学在“就业—招生—培养”联动机制上积极探索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其中,“订单班”的设立更是创新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。该班是西南石油大学与通威太阳能(成都)有限公司围绕国家“双碳”发展战略,联合打造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。据介绍,“订单班”从培养方案制定、专业知识培训、职业素养培训直至签订就业协议,都由校企双方共同策划。校企双方还为“订单班”组建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,学生有专属导师团队,包括校内导师、企业导师及专家导师。(7月13日《经济日报》)
近年来,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,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,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。就此而言,西南石油大学设立光伏人才“订单班”畅通就业渠道,值得大力推广。“订单班”这种培养模式通过师资共育、课程共建、教材共编、平台共享、科研共通,实现教师与工程师融合、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融合、教学过程与工作场景融合、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融合、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融合,形成“五共五融”光伏产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新机制。
“订单班”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。与企业密切合作、办学紧跟产业发展,在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模式下,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,签订用人订单,通过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,在教学、技能培训、研发等方面进行合作,使学生在入校时就已经成为“企业人”,学习企业的文化和技术,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。显然,这种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让毕业生与企业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
当前,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,正成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、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,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环境、工艺和技能,既省去大量岗前培训成本,又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隐性损耗。显然,这种“校企共育、双师教学、课证融合、职业养成”的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,能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新型技术人才。
当前,高技能人才在各个领域、岗位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,先进的技术成果最终都需要靠技术工人去实现。大到一个国家,小到一个企业,只有拥有数量充足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技术工人,才有可能发达繁荣。因此,从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,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就业的又一突破口,其以需求牵引供给、以供给创造需求的逻辑,为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容注入新动能。
总之,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协同的关键抓手,其可持续发展需兼顾企业效益、院校质量与学生权益。当然,确保“订单班”培养的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,需要进一步完善“订单式”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,明确学校、企业之间的责任权利关系,以及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,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通道,加快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,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能人才支撑。(沈峰)
配资658-配资658官网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平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