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点,城市渐入梦乡。
一辆车身印着快递标识的公交车缓缓驶入中转场,工作人员手脚麻利地将包裹码进车厢。
两小时后,这些快递将随第一缕晨光抵达主城区站点,再由快递员送到收件人手中.
这不是科幻场景,而是郑州、南京、成都等城市每晚真实上演的一幕。
“拉不到人”成了全国公交系统的共同难题。
2024年,全国公交客运量仅386.7亿人次,比疫情前缩水近一半。
在江苏常州,2024年前10个月的客运量比2019年同期暴跌42.1%。
与此同时,私家车保有量连续十年突破3000万辆年增速,地铁网络越织越密,共享单车遍地开花,公交车在夹缝中日渐冷清。
客流的“断崖式下滑”直接压垮了经营账本。
郑州公交集团2024年营收下滑8.38%,利润暴跌286.69%,更多中小城市公交公司陷入“发不出工资、加不起油”的窘境。
一位公交司机望着空荡荡的车厢苦笑:“跑一趟电费都赚不回。”
此外,公交系统普遍存在“峰谷差”:早高峰挤成沙丁鱼罐头,平峰期运椅子,夜间车辆集体“趴窝”。
这些闲置的运力、沉睡的场站、空荡的专用道,就像被锁进保险柜的金矿,看得见,用不上。
2024年秋,西安公交首次尝试将快递箱塞进末班车,一场自救行动悄然蔓延至武汉、成都、郑州等二十余城。
核心逻辑很简单:白天载人,夜间送货。
公交车完成客运任务后,就地“变身”快递车,利用夜间道路通畅的优势运送小件急货。
郑州首批试点车辆夜间装载量达客运量的60%,单月增收超百万。
闲置的公交专用道夜间启用配送,效率提升30%。
南京通过“公交+快递”,把同城急件时效从“隔日达”压缩到2.5小时,配送成本却降低三成。
深圳前海的自动驾驶公交线测算显示,类似模式可使单线年减碳200吨——相当于种下1万棵树。
“这本质是场双向奔赴。”一位行业观察者点破关键,“公交有覆盖全城的毛细血管网,快递有降本增效的刚需,两者互补是天作之合。”
把载客大巴变成货运工具,远不止贴个LOGO那么简单。
成都公交技术员指着改造图纸解释:“座椅要折叠,地板要加固,还得加装防滑条。光技改方案就改了十几稿。”
驾驶员的挑战更直接,突然要从“开门关门”变成“搬货理货”,老师傅们还得重新考货运资格证。
更棘手的问题在制度层面,公交作为公益事业享受财政补贴,一旦参与市场竞争,定价该按成本还是市场价?
若快递途中发生事故,责任归公交公司还是物流企业?
某公交集团法务坦言:“我们现在每份合同都带着律师团队一字字抠。”
公众的疑虑同样需要化解。
乘客李女士第一次看到车厢里的货架直皱眉:“以后坐车不会满车灰尘吧?”
为此郑州公交增设了每日深度清洁流程,武汉试点车甚至加装货客分离隔板。
当部分公交在夜色中驶向物流站时,另一些公交车正转进更广阔的试验场。
比如上海通过大数据分析,为宝山工业园区定制早晚高峰接驳线,让工人出地铁就能“坐专车”到厂门。
甚至应对一些比赛和演唱会定制专属线路,上海源深体育中心足球赛后,40班定制公交1小时内疏散2000观众,避开拥堵地铁站。
哈尔滨公交引入DeepSeek大模型,实时优化发车间隔,让高峰候车时间缩短15%。
广州50辆L4级自动驾驶巴士累计载客116万人次,春运期间顶住大客流考验。
2024年底中办国办发文要求“推动运输资源共享”,为客货联运撕开政策口子。
2025年7月《漯河市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条例》施行,首次以立法鼓励公交发展通学专线、夜间班车等特色服务。
广州公交集团2024年营收突破百亿的捷报,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。
其秘诀在于非票收入占比超七成,能源站、货运、便利店等“副业”反哺着客运主业。
这揭示了一个趋势:未来公交车或许不再只是交通工具。
哈尔滨的AI公交大脑、上海的赛事疏散专线、漯河的“通学巴士”,都在重塑公交的角色。
参考资料
1. 中网资讯商业:《城市公交自救:白天拉客 晚上拉货:资源盘活与行业转型的新路径》
2. 搜狐新闻:《快评丨“白天拉客,半夜拉货”:公交跨界“自救”的步子可以更大点》
3. 腾讯新闻:《城市公交公司正面临巨大挑战,白天拉客晚上拉货 找到生存之道》
4. 光明网:《“公交+物流”,优化资源配置的有益尝试》
5. 常州市交通运输局:《常州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委员提案第029号》
6. 哈尔滨日报:《哈尔滨全力构筑多元化公共交通新格局》
7.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:《漯河人大:立法为民绘就“便捷出行”新图景》
8. 澎湃新闻:《客流疏散、早晚通勤、文旅出行,上海定制公交如何精准匹配需求?》
9. CSDN博客:《智慧车轮转动城市未来:我国自动驾驶公交驶入智能化新时代》
(小可 老A)
配资658-配资658官网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平台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